news
作者:李国聪 龚含章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7日 22:17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影视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人们所熟知的影视角色必然有其可爱或可恨之处,也必然是以社会人物形象为蓝本构建而成。本次年会专门开设了影视角色与形象建构论坛,旨在探索影视角色的塑造与社会形象的联系,以及影视角色是如何取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本次论坛由福建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传播学院原院长颜纯钧教授担任主持人,由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担任点评人。
浙江传媒学院的丁莉丽教授率先发言,她通过对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引路人”形象的研究,探讨当前社会的审美呈现和价值引领。她指出,当前农村电视剧中的“引路人”形象大致可以分为老农民、新农民和基层官员三个类别,这是对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背景的呼应。丁莉丽教授同时也认为,三类“引路人”形象的塑造不是完美的,部分形象缺乏人物合理性,带有主题先行的意味。
南京财经大学的蒋建梅教授重点探讨新世纪的家庭养老模式。她认为,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中的养老形象,不仅折射出老龄化社会对养老问题不同程度的焦虑,而且还反映了其中普遍存在的因传统性与现代性碰撞而生的多元文化冲突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的叶勤副教授运用 “断裂”理论和“倒丁字型”理论,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列举了新世纪以来热播的革命历史剧的主体形象变化的四个阶段:新革命历史剧阶段、谍战剧阶段、抗日剧阶段和革命偶像阶段,这种分类思路具有创新价值和启迪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的邓秀军教授与澳门科技大学的申哲则从后女性主义理论和刻板印象理论视角出发,运用叙事三分法,探讨了中国家庭剧中老年男性气质的建构。申哲学者以苏大强的讽刺性漫画和表情包为报告的切入点,将影视中的老年父亲形象归纳为三类:失语、丑化与消失。在报告的最后,她提出,当前有些影视剧过于描写无能为力、顽固粗暴以及年老体衰的老年男性形象,这其实不利于社会中良好父亲形象的塑造,影视作品应致力于呈现更加丰富饱满的父亲形象。
广州大学的魏晨捷老师与张之翼同学以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为研究对象,从“他者”想象、视觉建构和审美认同三个方面的研究角度展开论述,探讨形象创作与时代背景、认知经验和群体审美的联系与它承担的文化效能。
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的张新英副教授以近年来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为例,分析了当前影视剧中农村女性形象描述的不良倾向。她将这种不良倾向概括为苦情化、道德化和言情化三种模式。张新英副教授认为,这种失真的农村女性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对乡村女性个体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的贬低,更是对女性的道德绑架和精神麻醉。她强调,创作者需要更新创作思维,也需要深入农村生活,熟悉当下农村女性的日常,更需要赋予农村剧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才能塑造好新时代的农村新女性形象。
中国传媒大学的李玥阳副教授认为美与丑的概念存在于创作者的潜意识,创作者在展示美的同时,需要建立一个丑的对比物。她以20世纪50年代电影为对象,详细分析并总结了中国电影在呈现女性美过程中的全新经验。
吉林艺术学院的张丹老师通过对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剧中男性形象的塑造的研究,将近年来荧屏上出现的男性影视角色分为四种形象:中生代”暖男形象、“作爹”形象、“小鲜肉”形象和“反串”形象,并以此透视出了大众内心追求自我价值认同和社会性别平等的深层社会文化心理。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对发言人的报告做出了精彩的点评。他首先进行了自我调侃,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发言人所说的中老年男性阶段,需要进行自我反思,现场气氛轻松融洽。他指出,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独特价值,对文艺作品的创作至关重要,理应引起重视。进入新时代,人物形象的创作已经逐渐多元化,但是创作者依旧应该从真实的生活汲取灵感,让我们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王新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