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作者:王新宇 王思羽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7日 22:44
12月5日下午,中国新闻社记者、中国新闻社山东分社社长邱江波做客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在千佛山校区教学楼做了题为“不忘初心 不惧未来——再话记者的数字化生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新闻系主任、新闻学学科带头人王倩教授主持,相关专业骨干教师及研究生到场聆听报告。
讲座伊始,王倩教授介绍了邱江波社长的学术背景和工作履历,邱社长回顾了当初参加新闻工作的初心,祝福现在正在高等学府求学的未来的新闻同仁们“不忘初心,不惧未来”,力争做未来的优秀新闻人。邱社长接着以一个一线新闻工作者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新闻行业数字化技术发展进程。邱社长还分享了自己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历经的各次重要报道体会。
邱社长在讲座中强调,当前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发展既给记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竞争和挑战,记者必须适应“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存这个命题对于新闻人的实质,应该是在内容为王的大前提下,尽力提升媒体新闻信息采集、处理和分发等诸手段的现代化水平。”邱社长说,我们正处在数字化的后期,与20年前新闻传播技术由传统技术支撑,转型为数字信息技术支撑的时代背景不尽相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闻人仍要恪守内容为王的准则,尽量多掌握和适应新技术,并利用新技术更好地帮助自己采集和制作出独家新闻、首发新闻。
邱社长从数字化生存的年代与技术两个维度出发,将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新闻传播的数字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代区间,详细讲述了每个时期新闻生产过程中采集、编辑、传输、播出与分发等各阶段的技术因素。
1991年至1999年间,感光胶卷相机初步转向数码相机,电脑已经联网,互联网、调制解调器(猫)拨号上网点对点传输等,显示采集设备、编辑设备、传输设备开始逐渐数字化。新闻机构开始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采编系统,并将原始的手抄笔改传真的方式进化为线上新闻采集编辑传输“流水线”。
2000年至2009年间,新闻采集、编辑、输出设备持续数字化发展,数码相机画幅进步、笔记本电脑微型化、编辑系统多媒体化,实现不同路由的接入和跨平台的桥接以及3G移动通讯出现……此外,在播出和分发数字化方面,数字播出系统和数字出版系统占到绝对份量。记者个人拥有某一款先进的设备,并不能说明什么数字化生存的水平,而融合先进设备、运用先进通讯技术、背靠强劲的采编系统、播发出版系统的全面数字化技术环境,更能体现记者在这个年代在数字化方向的整体水平。
2010至2019年间,媒体形态已经悄然转型,实现从单媒体到多媒体,再到全媒体,逐渐向融媒体转型。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闻采集、处理和分发等数字化技术,也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当今的记者,直播器材穿戴化和无人机航拍的普遍化、编辑设备中采用智能机器人、传输设备进步到4G+,记者的数字化生存已经发展到一个量变累积到质变前夜的临界点。
在对三个时代的数字技术新闻行业应用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回顾的基础上,邱社长还对未来十年记者的数字化生存状态进行了窥探与展望。他认为,未来十年,记者的数字采集装备将更加趋小型化、穿戴化,采访设备将更加智能化,采、写、编、评等新闻实务逐渐机器人化、泛自媒体化等,邱社长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应对策略。
邱社长的讲座,从历史到未来,以亲历的一线采编实际案例为基点,结合他从业以来所拍摄积累的摄影图片,绘声绘色地向新闻学子们呈现他的观点和支撑这些观点的论据。他用每一次亲历的报道经历,把丰富细节讲述和一幅幅现场图片结合起来,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新闻报道和传播技术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讲座涉猎到记者亲历的国际国内局势,总体上展现了30年数字技术推动促进这一时代区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参与讲座的老师、研究生们对邱社长的精彩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王倩老师对邱社长精彩的演讲进行了总结归纳。她说,邱社长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发现、认识、总结,并能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探寻之后,再用于指导实践。
邱江波社长研究生毕业后在新闻一线工作近三十年,在国内到国际报道岗位亲历和报道了许多具有历史影响的大事件,如全国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阅兵、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美国大选、莫言荣获诺贝尔奖、博鳌亚洲论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等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并多次荣获报道奖励。
(摄影:赵云霄 殷兆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