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作者:李晓娟 骆翠玲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3日 18:43
科幻电影、英雄电影、少数民族电影……影视作品多种多样,但应该怎样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谋求新发展,这是影视界需要进行思考、实践的课题。本次论坛上,来自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围绕“影视艺术与类型表达”这一主题展开专题论坛讨论。该论坛主要阐述了中国影视界面临的现状和困境,从多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
本次论坛由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孔令顺担任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教授陈月华和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院长、教授邹毅担任点评。
四川大学教授峻冰认识到国产科幻片的短板和难题:优质剧本与硬科幻题材影片缺乏、主创团队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工业化制作经验薄弱、观众接受度相对较低等。在“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峻冰提出了当代国产科幻片的发展策略。一、改编优秀科幻文学,打造优质科幻片剧作;二、提高主创团队科学素养,培养严谨的创作态度;三、打造专业特效制作团队,加大细分产业链的投入;四、改变刻板印象,培养观众科幻电影观赏习惯。“我们要相信中国科幻片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西南大学教授虞吉回顾了中国“十七年英雄电影”后,表示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主流电影在英雄性审美上作了很大的探索,主流电影中出现了“特战英雄”这一类型的特定电影。被视为爆款的《战狼》《红海行动》等电影将集体英雄转化为个体英雄,俘获了众多观众“芳心”。而在日后的发展中,虞吉表示中国主流电影要在英雄性和英雄性审美上继续开拓发展。
西南石油大学老师但午剑,以羌族题材电影为例,分析了当下羌族题材电影的现状和问题,并据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支持力度;其次,要从根本上提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质量;最后,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传播渠道,提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传播力。
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陈咏对中国青春爱情片中,台湾和大陆青春爱情片类型叙事进行了研究。台湾青春爱情片叙事风格多为“小清新”,同性题材、禁忌话题与互文性叙事是其类型叙事的重要特点,大陆青春片则有着较强的“小镇青年”和“怀旧”特点。
陈月华教授点评道:科幻片要做到商业性、思想性、艺术性并存,它不仅有着超出现实的超前部分,还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人们警示、启迪;中国一直以来是有英雄情结的,而这种集体意识、集体情感的共鸣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不容乐观,媒体要发挥好使少数民族的整体面貌被大众更了解的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老师李一君,聚焦于近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道路”这一特殊意象,分析所谓的“旅途电影”“当代中国旅途电影”这类影片对道路相关空间的构建方式及其话语内涵,并揭示近年相关题材影片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民族文化身份或文化命运的当代性阐释、构想与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老师李宁介绍到,新世纪乡土喜剧电影的荒诞现实主义创作有所转变,这和当前乡村在我国社会中加速边缘化、空心化的现实息息相关。李宁认为,乡村已经日益成为一个空洞的能指,创作者很难从乡村中找寻鲜活丰富的现实内容,更无力用乡村书写来应对当下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评审处助理研究员包磊回望中国“十七年”喜剧发展,提出了建议:“只有到逐步抛开说教和禁忌的‘新时期’,新中国喜剧电影才会‘枯木逢春’。”
此外,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马卫,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国产类型电影的探索与发展过程,研究讨论了国产类型电影主要特点、成就与不足。
浙江传媒学院老师戴硕提出,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中产影像创作,呈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审美文化症候,不利于中产阶层的良性成长。新时代如何在影像中准确书写中产阶层的面貌,是影视创造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山西师范大学老师张明超从自媒体文化脱口秀视角,谈对媒体发展的启示。从宏观文化层面来说,多媒体环境下精英文化依然可以“发声”;从影视节目构成层面来说,文化知识性节目依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从节目产出与制作层面来说,应当坚持内容生产与传播渠道并重。
论坛最后,邹毅教授对以上学者的发言作了简要点评。“对现实题材电视剧中中产阶层的研究,既有美学高度,又有文化深度,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关照;对于电影的研究,我们既看到了旅途电影这种新题材,也看到了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从自媒体文化脱口秀节目,能看出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邹毅说,从此次分论坛中收获良多,日后此类的学术交流活动要多开展,才能不断互相学习。
(陈宵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