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作者:王彦梅 李国聪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3日 08:26
专业建设是一个学科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专业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为促进专业建设更好更快发展,逐渐促成优势局面,特此举办内涵与特色:专业建设专场分论坛。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的专家教授出席了本次专业建设论坛,会议主要就影视教学专业实践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机制、专业和学科特色建设三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交流。
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马池珠教授担任本场分论坛的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和浙江传媒学院姚争教授担任点评人。
浙江传媒学院姚争教授率先发言。姚争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与技术始终在赛跑。他指出:“当技术领先于教育的时候,整个社会就很痛苦;当教育领先于技术的时候,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繁荣景象”。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媒体融合的三个阶段:物理相加阶段、全媒体阶段、智能化阶段。他还指出,当前我国正逐渐趋向于第三阶段“智能化阶段”,接近“全员传播”的社会模式。在媒体融合3.0社会背景下,他倡导并呼吁21世纪教育需要在知识、技能、品格和元学习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山西传媒学院王建国教授对发展新文科做出了个性化的内涵解读。他强调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文科建设培养的是新时代的“社会科学家”。在此基础之上,他对新文科特征作出归纳总结,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西北大学张阿利教授以当下的社会形势为出发点,探讨了在“双万计划”的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即使由弱做大,但还未能称之为“强”的困境,并且相较于强大的本科分布情况和其他相近学科发展情况来看,戏剧与影视学科对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之路任重道远。为了促成学科的进步,在实践上,要努力做到在专业中体现特色、体现生存价值,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互动。
新加坡莎顿国际学院校董杨小山指出,在融媒体大环境下,影视教育宜做到不骄不躁,坚持影视理论为本,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影习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戒除盲目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补齐创作储备的短板。尤其是伴随着创作群体的非学院化、平民化,使得“形而下”的技术手段越来越让位于“形而上”的文化内容。这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强调语言艺术、沟通技巧、文本表达、双语写作能力。
周星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对前四位的发言做了点评。周星教授高度赞扬了张阿利教授的观点,称他为“践行新文科的先行者”。他总结道,当下社会需要各个学科相互融通,这既包括文化素养,也包括技能素养,这绝不是以前大家所反对的削弱了专业性,而是强化了专业性,这个专业性指的是人文的专业性和创造性的专业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反对概念先行,打破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做好相互融通。
不少专家学者立足本专业,以专业为立足点,向内深挖。
西北师范大学徐兆寿教授以“我(电影)是谁?”为引,以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为例,尖锐地指出目前学科教育、文学改编电影、文学本身面临的诸多困境。另一方面,他也提出,电影的发展引来了文学前所未有的好时光,但也需要警惕电影简单的成为经济的合谋者。当社会公共精神失守之时,也是文学性丧失之时。报告临近结尾,徐教授强调新文科的重要性,重申“文以载道”这个简明的道理,并以五个发问作为收尾,引起全场的反思和热烈掌声。中国传媒大学李洪岩教授“和而不同”,提出了“音以载道”这一观念,并探索播音主持艺术教育融合之路。他指出,深度融合要做到朝向历史、朝向未来、朝向国内、朝向国际、朝向超时空。
浙江传媒学院卢炜教授以浙江省为基础,因地制宜,探讨发展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原则,并指出“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思想对文化地理的塑造。
吉林艺术学院邹毅教授主要探讨的是,在当前各大高校纷纷开始一流学科建设的探索之路的大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推进艺术类一流学科建设这一问题;并以戏剧与影视学科为例,结合实践经验,以期总结出一条适合于该学科的特色发展道路。
山东理工大学张艳梅教授以她所在学院为样本,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专业建设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张教授直截了当指出了当前师资队伍易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学术与实践需要并重,无论是“新文科”、“双万”计划还是“双一流”计划,对大家来讲,都是一次机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现在正处在“合”的趋势当中,学科融合趋势明显。
五位学者发言结束后,姚争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对李洪岩教授的见解深表赞同,认为做到“播音能力的迁移”这种观点是非常经典的。同时,对邹毅老师和张艳梅老师对未来专业建设的探索表示了肯定。他又以浙江传媒学院开展电竞研究为例,提出“如果现在不研究电竞,以后我们全都会没有饭吃”,以此指出顺应大环境,做到迎流而上的志气的重要性。姚争教授同时表示,只有做到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专业的核心特质和核心能力才能够在学科的发展中相得益彰。
(朱仲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