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作者:李国聪 摄影 王新宇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7日 14:51
1月5日下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一果教授应邀做客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在千佛山校区教学1楼1127报告厅作了题为“流动空间中的情感与记忆——论第六代导演城市记忆的后现代转向”的学术报告。讲座由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院长张丽军教授主持,学院教师及研究生共50余人到场聆听报告。
讲座伊始,张丽军院长介绍了曾一果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就。曾教授从文化记忆和后现代文化的视角,考察和分析了第六代导演城市记忆转向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表征,并深入探讨了这一记忆转向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他首先从记忆与认同、记忆与媒介、记忆与时空、记忆与情感四个层面生动展开,向在座师生分析了关于城市记忆的书写与生产机制的问题。曾教授在讲座中指出,以贾樟柯、张扬、娄烨、王小帅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一直关注城市问题,特别是在2005年前后,这批导演对于城市掀起了一股集体性怀旧。但是从贾樟柯的《海上传奇》《三峡好人》开始,第六代导演的城市记忆又发生了新的转向——从对城市过去(固定时间)的记忆转向对城市当下(流动空间)的关注。
随后,曾一果教授从城市记忆如何被“问题化”出发,结合具体影片着重分析了第六代导演城市记忆的转向现象,不仅生动呈现了记忆从打捞、再现、美化到讴歌的生产过程,也关注了时间化记忆再生产的疏漏和危机问题。讲座最后,曾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记忆的策略和路径,强调要在流动的世界里寻找真实的“地方感”、“家国感”。曾教授借用哈维的论述结尾:“地方感”的保存和重建,是一种从记忆到希望,从过往到未来的旅途中的积极时刻。而且,地方的重建可以揭露隐藏的记忆,替不同的未来提供前景。
张新英副教授对曾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肯定了用文化记忆和后现代文化等理论阐释第六代导演城市记忆和情感的思路,并表示深受启发。在互动环节,曾教授对在座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现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最后,张丽军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强调了这场讲座的学术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并向曾教授的精彩演讲表达感谢。会后,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本场讲座受益匪浅,激发了对代际导演等现象的研究兴趣,期待与曾教授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曾一果,文学博士,江苏盱眙人。现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暨南大学高层次人才遴选“第三层次”人才、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10多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出版《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城市想象》《中国传媒文化百年史》等著作多部;成果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其中《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城市想象》获得江苏省第1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获得江苏省第1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传媒文化百年史》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专著类一等奖。主要从事媒介文化研究、城市传播研究和影视文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