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news

新中国 新时代:影视的历程与图景第十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主题论坛成功举办
  • 作者:成晓雨 李国聪

  •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2日 17:17

从左至右依次为胡智锋、曾繁仁、王忠。

2019年11月2日,第十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主题论坛在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拉开帷幕。本次主题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主持。来自业界与学界的5位著名专家学者,以“新中国 新时代:影视的历程与图景”为主题,分别探讨了影视研究的主体性、学科前沿性、国际性、本土性、实践性等命题,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做出了精彩绝伦的发言。

李亦中教授主持第十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主题论坛。

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繁仁先生在演讲中回应了黑格尔的“美学之问”。他认为植根于悠久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生生美学”,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生存方式,是东方特有的生命美学。他指出,“中西美学之间乃类型之相别也,而非有无之区分。”在新时代,“生生美学”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本身的系统性仍需要某种科技理性的补充,使之更加具有理论的自洽性与时代性。他倡导并呼吁大家要继续艰苦努力,创新发展,真正讲好中国“生生美学”的故事。

曾繁仁先生在演讲中回应黑格尔的“美学之问”。

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对当前中国影视内外变局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并探讨了影视教育待增强、新文科建设待展开、中传艺考文化素质考文史哲素养、2045年人和机器人智能等平、短视频的影响力得失、艺术审美悖论、电视业的衰落与融媒体求生、专业培养的宽与窄、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的风波等热点话题。他表示,在当下影视创作中,虽然技术力量的作用立竿见影,然而在影视教育中,仍要坚持“技术服务于思想”的要旨。

周星教授展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影视专业与学科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李掖平教授在演讲中指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鲁剧表现出了区别于其他地域流派电视剧的鲜明艺术审美特征。鲁剧是儒家文化英雄主义的影像再现:第一,鲁剧对正面英雄的塑造往往紧扣红色历史进程,高扬的是革命斗争“主旋律”的审美大旗;第二,草莽英雄大量存在于侠义传奇题材的鲁剧作品当中;第三,鲁剧特别擅长塑造行走在成长过程中的英雄。鲁剧凸显稳中有变的现实主义影像色彩,体现在忠于现实生活的鲁剧色彩、规范严谨的鲁剧构图、丰富多元化的鲁剧音乐。演讲最后,李掖平教授指出:“我们怎么才能把有意义的时代话题用影视呈现,如何彰显和弘扬其中的美学底蕴,这是今后我们需要考量和思辨的。”

李掖平教授探讨儒家文化与鲁剧的影像呈现。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从《文艺报》刊发的《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70年世界影响》一文谈起,对数字人文及研究方法问题进行了阐述,回顾了从“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的概念变迁,探析了数字人文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基于数据库进行文本挖掘、注重文本的可视化、强调研究方法的跨学科。他认为数字人文是传统研究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可使人文研究更加具有实证性,避免主观臆断及情绪化的推论或判断。

张志庆教授对数字人文及研究方法问题进行阐述。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主任、高级编辑王忠先生则从成立融媒体资讯中心、上线“闪电新闻”客户端、启用“中央厨房”等一系列具体案例出发,总结了山东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特点:起步早、融合深、重实效。他提到:“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正将短视频作为推动媒体融合工作的总抓手,探索‘小屏’反哺‘大屏’的规律”。他表示,要做好媒体融合,就是要突围短视频,找准突破口,进行UGC内容的整合、电视节目的重新编辑、创意类产品的独立生产,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提升和管理机制的重新改造。

王忠先生分享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据悉,主题论坛后,本届年会还分设了20个分会场专题论坛,其中包括五个特色专场论坛、十四个分会场专题论坛、一个博士生论坛,分别于11月2日和3日两天举行。(陈霄睿 石恺 摄)

上一篇:挖掘儒家传统文化内涵 推动山东影视剧繁荣发展 下一篇:商志晓会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