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news

薪续火传——三位名校博士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作者:仇玉娟 刘海波 韩泓旭

  •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2日 23:09

    6月17日下午,以“守正与创新:薪火相传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第三场在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长清湖校区文昌楼105报告厅举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尼罗拜尔·艾尔提(维吾尔族)、梁媛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丁远哲,结合个人的求学经历、学术兴趣、研究方向、选题经验,与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的研究生、本科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交流。

    尼罗拜尔·艾尔提来自新疆。她结合学习生活体验,讲述了自己为什么信仰社会主义、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原因。对于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她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个观点能否成立、是否准确,依赖于扎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不能凭空臆想,更不能生编硬造。她曾经历时9个月,走访了5家广东企业,接触了在当地务工的474名新疆少数民族工人,对其中的70人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形成了一篇题为《“强迫劳动”还是“追求美好生活”?——新疆籍工人内地务工情况调查》的调研报告,用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回答了新疆少数民族民众到内地企业务工的原因、工人日常生活状况、出疆务工对新疆少数民族工人的意义等问题,有力驳斥了某些西方媒体以所谓“强迫劳动”抹黑中国的企图。调研报告经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尼罗拜尔·艾尔提再三强调,实践出真知,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实际,“普通群众的智慧无法被书本上的知识涵盖。希望大家去做脚踏实地的实践,去了解真正的中国,去做真实的学问,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研究选题基本上成就了论文的一半。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媒介接触与媒介体验找到感兴趣的选题,这种方法不至于让我们的题目没有存在意义。”同样来自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梁媛,引用了众多新潮、有趣的互联网案例,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如何寻找合适研究选题的困惑。她认为,青年学子在做研究时,首先要弄清楚论文为何而写。如果论文选题定位恰当、能回应时代和社会关切,研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研究意义不言而喻,研究方法也是顺水推舟的事情。此外,她还以“影视剧中的媒介赋权”作为案例,强调了研究过程理论视角的重要性。她认为,媒介赋权是媒介中心视角,某种程度上带有居高临下的意味,让我们更关注主要演员的权利,但如果以人为中心视角,将关注重点放在临时演员等小人物真正享有的权利或者没有享受到的权利上,使用中国自己的基层传播的方法去解释,研究则会更有意义。梁媛强调,新闻传播学研究要跳出西方中心视角、媒介中心视角以及城市中心视角的理论窠臼,立足于中国当下的历史现实与性质,以活生生的人为中心,利用基层传播的理论去讨论新媒体与人之间互相的建构情况,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正理解和实践。“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正在清华大学就读博士一年级的丁远哲,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史、政治经济学、国际传播等领域。他以“重访历史:多维度理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探索与发展”为主题,从史观、视野、对象和目标四个方面指出了当前新闻史研究的不足。他认为,过去的新闻史研究更多把目光聚焦于报纸、报人与新闻事件方面,但在快速变化的当下,新闻史研究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研究新闻史,尤其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中国共产党闻史,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一些理论上的突破。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丁远哲提供了五个可供参考的研究视角:扫盲与文化赋权、知识大众化及其再创造、与大众传播并行的组织传播、第三世界视野下的国际传播与媒介基础设施建设。丁远哲认为,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到科研工作中,要求研究者必须掌握唯物史观的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把历史连续而非割裂地看待。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从具体的时代政策来看,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具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的延续性体现在一以贯之的党的宗旨等多个层面的行动逻辑上。丁远哲表示,“研究者把这两个时代的行动逻辑统一起来,就构成了当下党的新闻事业研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融媒体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副主任郝丽丽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新形式下的继承、发展和深化,既要有名师引领学生构建高屋建瓴的视野,也需要学生们中间优秀的先行者分享探索路径的经验。这样多层次、多方面启发带动我们的学生快速成长,也充分体现了守正与创新、薪火相传的意义。”

上一篇: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举行2021届毕业典礼 下一篇:赵月枝教授讲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破除西方迷思,坚定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