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news

李掖平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4日 11:26

1113日,新闻传媒学院教授李掖平在《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上,发表3000多字的理论文章《以精妙之笔礼赞新英雄》,从三个层面论述了新时代新语境下文艺作品如何塑造和讴歌英雄形象。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新闻媒体和网站纷纷予以转载。

文章指出,文艺界学习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实现文艺创作长足发展的一个具体要求,既承继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又标示出新时代中国文学书写的崭新路向,不仅是接续中国文学英雄叙事传统,更是新时代语境下一次严肃的艺术实践。在具体创作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切实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要重视英雄和人民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只是人民中那些具有高超才能的分子,永远属于人民的一员。讴歌英雄绝不是提倡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将所有的光环聚焦于英雄一身而大事夸张,更不是宣扬宿命论和历史决定论,而是应该将英雄置于人民之中,正视两者之间的关系,讴歌诞生于人民和历史中有饱满血肉的英雄。离开人民、离开历史去讴歌英雄,只能是不接地气的凌空高蹈,苍白而又虚假,实际上是将英雄推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当下一些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披着“新历史主义”的外衣大兴解构历史的风浪,以荒唐狂妄的想象将整个革命历史重构为极个别“超级英雄”的传奇战绩。这不仅荒诞,而且危险。这种夸张化、奇观化、戏谑化的“英雄叙事”,表面上看是在美化英雄,事实上却是在魅化英雄,使他们远离人民群体、生活现场与历史事实,被祭上虚无主义的神坛。

二要注重英雄与现实的关系

在新时代讴歌英雄,其旨归不仅仅在于增益人民群众对英雄和历史的体认,更在于唤起人民群众对现实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激活英雄情结。所以,要敢于表现“真英雄”。所谓“真英雄”,是指那些对历史和时代进程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人。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应该把他们的“英雄形象”生动地塑造出来,更应该将他们的“英雄精神”挖掘出来,使其在当下现实中绽放光芒。而面对那些“历史英雄”,除了应该还原他们活跃于历史现场的有机活力,更应该以史为镜、以英雄为镜,思考他们之于现实的号召力和引领性,激发士气,砥砺人心。要切实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紧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独立奋进的近百年历程中,像“一大红船”“井冈山”“长征”“遵义会议”“新中国成立”这些火红的历史意象,像“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国梦”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时刻,尤其是十九大报告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庄严宣告等重大现实题材。在这些题材中塑造和讴歌英雄,将会更加坚实,更有说服力,更加鼓舞民心。 

三要注重思想与艺术的关系

文艺作品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将博大精深的思想融入审美之中,使人民在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生发出对其思想观念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认同,如盐溶于水,体匿而性存。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素来重视发挥文艺作品的鼓动作用,甚至形成了“红色文艺”的文学史谱系,诞生了一大批“红色经典”。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真实再现了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也因为它们具有高超精湛的艺术感染力。思想和艺术二者的完美结合,使这些“红色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然而,在汲取“红色经典”英雄叙事传统营养的同时,也要警惕粗制滥造的不良倾向,要始终兼顾思想与艺术同构双胜,不可偏废。要真正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以精湛的艺术水准,生动、细腻地为新时代的新英雄塑像。

在新时代塑造和讴歌新英雄,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文艺使命。这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远、更宏大也更现实的要求。在走进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必将不断涌现新的英雄形象,也必将不断涌现讴歌礼赞新英雄的精彩华章。这是辉煌的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发出的历史召唤。

 

上一篇:云顶一篇本科论文获评2017年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下一篇:“山师广电”入选山师大首届研究生“五导”卓越导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