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news

学院举办第1207期研究生“治学•修身”学术论坛:短篇非虚构写作背后的故事
  • 作者:景致远

  •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3日 18:46

3月21日,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于长清湖校区文浚楼演播大厅举办第1207期“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邀请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总监、高级记者逄春阶,为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同学做主题为“短篇非虚构写作背后的故事”的分享。论坛由学院新闻系教师刘仲国主持。

逄春阶首先以名家作品回溯中国非虚构写作的源头,从时年22岁的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到中国走向成熟的第一篇非虚构作品夏衍的《包身工》,探寻非虚构写作的青春基因。并结合目前全国报告文学作家队伍面临老化的问题,鼓励年轻人打破年龄桎梏,更多地站在时代前沿,关注社会深层次问题,把握重大题材,更多地描摹时代,致力于非虚构写作创作。

逄春阶指出,报告文学应该具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新闻性是非虚构写作之基,文学性是非虚构写作之本。创作者要用现代理念的锋芒激活沉睡的“材料”和尘封的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第一手资料,把资料变成思维的养料,通过紧凑结构和精炼表达适应新媒体时代多平台的快速传播和多元化展示。

最后,逄春阶向同学们分享了从事非虚构写作的独特感悟。他认为,非虚构写作不是工作总结的拼接,非虚构写作应该是有趣可读的,要做到这一切,必须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以适应当下的新闻工作需要。

本次学术论坛通过丰富新颖的案例,向学院同学们介绍了短篇非虚构写作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如何提升文字表达核心能力作出指引,更为同学们日后的学术科研和工作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借逄春阶记者来到学院之机,新闻传播学科的老师与逄记者也做了关于教研方面的交流。逄记者从大众日报的历史开始讲起,说这是一份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报纸,是一份被鲜血染红的报纸。逄记者还对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希望老师可以教导学生热爱这份职业,培养学生扎实勤奋的作风,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理性的思维水平。老师们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与逄记者交流了对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方面的意见。

摄影:刘仁学

上一篇: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督导检查 下一篇:云顶yd222线路检测中心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督导检查